同义词龙川(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一般指龙川县
龙川县,隶属广东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五华县、兴宁市,西南连和平县、东源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总面积3081.3平方千米。 [1]截至2024年2月,龙川县辖24个镇,户籍人口98.18万人,户数28.82万户,常住人口69.52万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4.1万人。 [39]
先秦时期属百越一支的“缚娄国”,龙川有“缚娄之东乡”之称 [38]。秦,置龙川县。晋,析置兴宁县。南齐,析置河源县、新丰县。明,析置和平县。 [2]龙川县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省生态保护发展示范区,是广东最早立县的4个古邑之一、被称为“百粤首邑” [34]、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5]、千年古县、中央苏区县。 [30] [32]
2024年,龙川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92.63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6.85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9.77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6.01亿元,同比增长2.3% [40]。
- 中文名
- 龙川县
- 外文名
- Longchuan County
- 行政区划代码
- 441622
- 行政区类别
- 县
- 所属地区
- 广东省河源市
- 地理位置
- 广东省东北部
- 面 积
- 3081.31 km2
- 下辖地区
- 24个镇
- 政府驻地
- 老隆镇中山东路20号
- 电话区号
- 0762
- 邮政编码
- 517300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人口数量
- 69.52 万 [31] [42](2024年)
- 车牌代码
- 粤P
- 地区生产总值
- 192.63 亿元 [40](2024年)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据考查,在新石器时代,今龙川县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已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先秦时期属百越一支的“缚娄国”,龙川有“缚娄之东乡”之称。 [38]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循州。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循州属之。天授二年(691年),废循州置雷乡郡,复雷乡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乾元元年(758年),废海丰郡复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城(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惠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县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县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川属之。民国15年,龙川县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民国20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属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5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 [2]
1988年,撤销惠阳地区,设立河源市。龙川县属之。 [1]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今龙川、五华县、兴宁、河源、和平、连平县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 [2]
截至2024年2月,龙川县辖24个镇:老隆镇、义都镇、佗城镇、鹤市镇、黄布镇、紫市镇、通衢镇、登云镇、丰稔镇、四都镇、铁场镇、龙母镇、田心镇、黎咀镇、黄石镇、赤光镇、廻龙镇、新田镇、车田镇、岩镇镇、麻布岗镇、贝岭镇、细坳镇、上坪镇。 [3] [39]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位置境域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地处北纬23°50′57″——24°47′03″,东经115°03′13″——115°35′18″之间。东连梅州市五华县、兴宁市,西南连和平县、东源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东西宽54千米,南北长103千米,总面积3081.3平方千米。 [1]
龙川县
地质
龙川区域地质构造,位于粤北古生代褶皱隆起剥蚀区,东江断裂带北东段。县内出露老地层为主,尤以元古界震旦系和上古生界泥盆一石炭系分布广泛:中生界上侏罗一白垩系主要分布在东江断裂带的断陷盆地中;其他时代地层或缺失,或只有零星分布,或只以残留体出现。县内地质构造以北东一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属东江断裂带龙川断束。 [2]
地形地貌
龙川县,境内南北高,中间低,似马鞍形,北部为中低山地貌,中部和南部为丘陵地貌。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形为山河相间,山间谷地、丘陵盆地、江河冲积地交错分布。 [1]
气候
龙川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2020年,龙川年平均气温21.5℃,较常年偏高0.4℃;最冷为12月(月平均气温12.3℃),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29.6℃);年极端最高温37.6℃,出现在7月24日;年极端最低温0.3℃,出现在12月31日。年降水量为1378.4毫米,较常年减少17%,年日照时数为1923.2小时,较常年增多10%。年平均气温咯偏高,高温日数偏少,降水偏少,日照时数偏多。 [1]
水文
龙川县,境内分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属珠江水系的有东江干流及其支流,其中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安远水、小金水、流田水、沙洲水、黄麻布水、车田河、小庙河等7条。属韩江水系的支流有铁场河、鹤市河、桥头水等3条。
2020年,龙川水文站的年径流量46.69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740立方米/秒,出现在6月9日;最小流量1.11立方米/秒,出现在12月1日;最高水位68.51米,出现在6月9日;最低水位66.53米,出现在11月3日;年平均水位67.17米。 [1]
土壤
龙川县,土壤分类,划分为9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7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40个土种、旱地10个土种、山地自然土壤20个土种。 [2]
自然资源
播报编辑
水资源
龙川地处东江和韩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域面积0.7452万公顷 [37],县城老隆以上东江集雨面积769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水量达62.01亿立方米,其中过境客水47.054亿立方米。县内韩江多年平均来水量6.71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客水0.501亿立方米。县内地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27万千瓦。
生物资源
龙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雨量充足,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有坪山林场、红星林场两个市属林场和一个县属鹤畲林场。2020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3.46万公顷,占县城总面积76.1%;森林面积22.81万公顷;森林橙盖率74%;林木绿化率74.03%;森林活立木总蓄积845.64万立方米。龙川植物品种繁多,有木本植物500多种,以优良乡土树种壳斗科(杉、松、樟、山茶、大戟、柿、漆树、蔷薇、金缕梅、杜英、楝、竹科等)为主。陆地野生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山苍子、黄端木、猴耳环、乌药、春花、桃金娘、野牡丹等。龙川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飞禽类和两栖爬行类,多栖息于本县细坳、上坪、贝岭、麻布岗、新田、岩镇、黄石等山区。 [1]
矿泉、温泉资源
位于龙川黎咀梅子坑的天然矿泉年流量27万吨,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品质可与法国维希矿泉媲美,是中国稀有的碳酸型天然饮用和医疗矿泉。全县有温泉资源4处,分布于佗城、贝岭、车田、上坪4镇。其中佗城塔西温泉和贝岭咸水温泉已开发利用,发展成为旅游度假区。 [1]
矿产资源
龙川有铁、钨、锰、铜、锡、瓷土等矿产20余种,分布于全县24个镇。其中铁矿储量1500万吨,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石储量1500万立方米;钨矿早有开采利用。 [1]
森林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3.47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6.1%;森林面积22.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8%;林木绿化率72.83%;森林活立木总蓄积796.36万立方米。 [37]
人口
播报编辑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5-08-06零时,龙川县常住人口为59.5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9.57万相比,十年共减少10.02万人,下降14.40%;龙川县共有家庭户200967户,集体户6249户,家庭户人口为564749人,集体户人口为3072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1人。 [31]
2023年,龙川县户籍总人口95.8万人,总户数29.25万户,其中男性49.7万人,女性46.1万人。常住人口59.11万人,人口密度为191人/平方公里。其中,城镇人口为21.51万人,农村人口为37.60万人。全县(户籍)出生人口6650人,出生率为6.91‰;死亡6037人,死亡率为6.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4‰。 [44]
截至2025-08-06,龙川县常住人口为69.52万人 [42]。
2020年,龙川县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畲族、土家族、瑶族、侗族、满族、朝鲜族、布依族、壮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17个。 [1]
政治
播报编辑
县委书记 | 黄鸣 [41] [47] |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 陈如发 [45] |
县长 | |
县政协主席 | 廖洪滨 [46] |
注:仅列党政主要领导。截至2025年6月 [14-15] [41] |
经济
播报编辑
综述
地区生产总值
2023年,龙川县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8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第一产业增加值34.15亿元,增长5.4%,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4.07亿元,增长9.9%,拉动GDP增长2.24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增加值11.94亿元,增长8.6%;工业增加值32.15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03.40亿元,增长4.6%,拉动GDP增长2.7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3.87亿元,增长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29亿元,增长18.2%;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19.1%;金融业增加值5.57亿元,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17.00亿元,增长3.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6.40亿元,增长1.9%。三产占比调整为18.8:24.3:56.9。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下降了0.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2023年,全县人均GDP为30690元,增长6.2%。 [44]
2024年,龙川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92.63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6.85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9.77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6.01亿元,同比增长2.3% [40]。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龙川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1.2%。其中房地产开发增长114.6%;工业投资增长42.0%;基础设施下降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2.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5%;从投资来源看,全县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1.7%,占投资总额的57.4%。 [44]
财政
2023年,龙川县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99亿元,增长2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3.89亿元,下降6.0%。全县完成税收(含海关)总收入10.89亿元,下降0.4%。 [44]
第一产业
2020年,龙川县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油茶产业园)1个。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日,培育和打造18个产业主导性强、脱贫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村。推动牧渔产业结构调整和牛、羊、免等草食动物养殖发展,形成以生猪为主,牛、羊、免等草食动物养殖共同发展形势;引进甲鱼、龟类、台湾泥鳅、野猪、乳鸽、草食动物等特色养殖业,推行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打造生态、休闲一体发展新模式。龙川县有广东省“菜篮子”基地3个,市级“菜篮子”基地10个。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1家,家庭农场232个。龙川县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龙川茗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龙川山茶油),广东省名特优新区域公共品牌4个(龙川大米、龙川金钩豆、龙川茗茶、龙川山茶油),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经营专业品牌6个(“熬山牌”绿茶、“帝一品”金线莲、“帝一品”铁皮石斛、“绿优原生”山茶油、“上山打油”山茶油、“南越德”牛筋糕),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11个。 [1]
2023年,龙川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5亿元,增长5.3%。其中:种植业产值27.36亿元,增长0.8%,林业产值12.06亿元,增长11.8%,牧业产值11.01亿元,增长9.7%,渔业产值1.78亿元,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4亿元,增长8.6%。
2023年,龙川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14万亩,粮食总产量23.92万吨,其中:稻谷产量22.61万吨。花生总产量1.35万吨。年末水果面积9.44万亩,水果总产量8.61万吨。
2023年,龙川县全年生猪出栏35.75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7.15万头;全年畜禽肉总产量4.13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79万吨,禽肉产量1.18万吨;水产品总量1.53万吨。
2023年,龙川县地膜用量544吨,农药用量592吨,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9945吨。 [44]
第二产业
2023年,龙川县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49.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4.06亿元,增长11.6%;工业增加值31.96亿元,增长14.3%。从企业类型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轻工业实现增加值7.11亿元,同比增长4.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4.85亿元,同比增长17.2%。从企业规模看,全县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2.63亿元,同比增长17.9%;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8.18亿元,同比增长12.3%;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1.14亿元,同比下降8.21%。全县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7.34亿元,增长13.7%,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5.54%。园区入库税收实现3.53亿元,同比增长26.1%。 [44]
2023年,龙川县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3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4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0.01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3.2%;安装工程产值1.34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6.2%。 [44]
第三产业
邮电
2023年,龙川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76亿元。本地固定电话年末用户4.91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7.80万户, 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24万户。
国内贸易
2023年,龙川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8亿元,增长7.4%。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5%,同比增长7.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71亿元,增长7.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66亿元,增长7.4%。从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60.15亿元,下降7.3%;餐饮收入5.23亿元,增长7.4%。
2023年,龙川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2%。其中,服务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4%。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同比上涨0.9%、0.1%、3.0%、1.9%;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分别下降2.4%、2.0%、1.9%、1.9%。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23年,龙川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55万元,同比下降27.1%。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8亿元,下降20.6%。其中出口11.5亿元,下降22.3%;进口4.3亿元,下降17.3%。
2023年,龙川县顺利举办了2023河源市“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龙川县文化旅游节活动。成功举办龙川县首届八宝鱼生美食文化周系列活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中央级和省级媒体以及河源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取得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通过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龙川,也展示了龙川文化、旅游资源和农特产品,进一步擦亮了龙川鱼生文化品牌和全域旅游品牌,提升了龙川知名度和美誉度。
金融和保险业
2023年,龙川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24.1亿元,同比增长7.2%。各项贷款余额202.0亿元,同比增长2.6%。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4.81亿元,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2.64亿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 [44]
交通运输
播报编辑
龙川县境内有梅河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赣深高铁和双龙高铁、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 [1],寻乌—龙川高速公路 [4]、广州—龙川高速公路 [5]、长深高速 [6]、205国道 [7]、236国道 [8]、238国道 [12]穿县而过。
2023年,龙川县通车里程3891.3公里,公路密度126.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31万人;客运周转量为10161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62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5572万吨公里。 [44]
社会事业
播报编辑
教育事业
2023年,龙川县有中小学校119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含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含民办1所)、完全小学77所;幼儿园143所;县特殊教育学校1所;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171个。全县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126385人,其中普通高中19170人,普通初中34332人,小学53803人,幼儿园在园生18940人,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0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962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9352人,其中中学5603人、小学3749人;幼儿园教职工2185人;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39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35人。 [44]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末,龙川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拥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7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5项。
2023年,龙川县专利授权共394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227件,外观设计专利149件,发明专利18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0件;商标申请量621件,商标注册量343件;商标有效注册量4991件。 [44]
文化事业
2023年,龙川县有艺术团1个,电视差转台1个,电视覆盖率99%,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6万户,其中县城1.4万户。 [44]
国家二级文化馆:龙川县文化馆。 [16]
体育事业
2023年,龙川县拥有各类体育馆3个,各类体育活动场所1227个。 [44]
医疗卫生
2020年,龙川县共有医疗卫生公立单位33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3间(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老隆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医院、慢病院、疾控中心各1间,镇卫生院24间和康复医院1间。 [1]
2023年,龙川县共有卫生机构468个,实有病床位4619个,卫生技术人员4382人,其中执业医师1017人。 [44]
社会保障
2023年,龙川县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1元,增长8.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8元,增长8.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3592元(2020年以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全市统一,不分县区统计)。
2023年,龙川县拥有福利敬老院20所,收养179人;参加职工养老保险6.50万人,职工医疗保险7.0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5.89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0.24万人。参加工伤险5.52万人次,失业险4.53万人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9万人 。 [44]
就业
2023年,龙川县登记失业率为2.65%,较去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 [44]
环境保护
2023年,龙川县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个,较去年减少23个,治理投资总额2136.6万元,较去年投资减少2704.4万元,下降55.9%。 [44]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龙川是千年古县,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5]。龙川是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后,始置龙川县,南越王赵佗为第一县令。赵佗在龙川管治的6年里,采取“和辑百越”、“与越杂处”的民族政策,推行汉人与越人互通婚姻,将这个南蛮之地变得人文鼎盛。岭南之声名文物正是始于赵佗,奠定了岭南文化之基的龙川也被称为“百粤首邑”。 [34]
语言
龙川县是客家古邑,通行客家语,龙川县居民使用的语言是属于汉语客家方言中的地区方言,按一般习惯称之为龙川话。龙川话大体上可分为5种:老隆土语(包括今佗城、义都、丰稔、四都、老隆、附城等区镇水源音),鹤市土语(包括今鹤市、登云、锦归、黄布、通衢、紫市等区),铁场土语(包括今铁场、龙母、石坑、回龙、田心、赤光等区),车田土语(包括今车田、黎咀、黄石、枫树坝、郑马等区),贝岭土语(包括今贝岭、细坳、麻布岗、岩镇、上坪、新田等区)。 [2]
客家文化
自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朝历代,大量中原人士南下岭南,部分留在今河源五县一区内繁衍生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独具地方特色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 [36]
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打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风景名胜
播报编辑
龙川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南部重镇、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佗城,是赵佗故城和兴王之地,保存着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跑马射箭练兵场,汉代的砖瓦窑,唐代的正相塔,宋代西门古码头、苏堤,南汉至元代的循州治所遗址,明清时期的城隍庙、越王庙、学宫、考棚、古城墙、新塔、东河堤等120多处文物古迹。 [37]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路39号,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旅居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石结构,三进五开间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1925年东征军左路军指挥部设在福建会馆,1941年成为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中转站指挥部。福建会馆格局保存完整,梁架金漆木雕和图案精美,有福建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尤富于革命纪念意义。 [17]
南越王庙
南越王庙,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坐北向南,二进院落式布局,总面阔14米,总进深31米,建筑面积434平方米。前殿祀南越王,后殿祀宋代苏辙、陈次升、吴潜和明代洪云蒸、邓茂官、伍仪、杨士元、林廷植、唐希孔及清代耿惇等“十贤”。南越王庙为现存奉祀赵佗的唯一庙宇建筑。 [19]
龙川考棚
龙川考棚,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为四进院式布局,由大门楼、至公堂、官员寓所和文武考场等组成,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298平方米。自建考棚后,龙川每年科考会试均在此举行。东西设四个考场。公堂后为官员寓所,木楼棚,二层。上下层各有一厅,六房间。 [19]
佗城
佗城,原称龙川城,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之一,有2234年历史。1991年,佗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与“南越国遗迹”捆绑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市项目。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一千年古县”;2012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认定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跑马射箭练兵场,汉代砖瓦窑,唐代正相塔,宋代西门古码头、苏堤,南汉至元代的循州治所遗址,明清时期城隍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科举考试场所。有客家古祠堂89间(现存48间)。 [1]
霍山旅游风景区
霍山旅游风景区,位于龙川县中部,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霍山方圆10平方千米,拥有广东省最长的水泥栈道、玻璃栈道。计有四十八峰、二十七岩、十三奇石、十一泉池、八大洞府,以“酒瓮凌云”“雄狮吼龙”“太乙仙岩”“横岩傲雾”“一线曙光”“吊谷上棚”“地下花园”“船头观日”“砻衣接佛”“玉麟玩月”十景为最,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称。 [1]
地方特产
播报编辑
龙川山茶油
龙川山茶油,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
龙川油茶种植于河源市龙川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茶油属于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色泽金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易于消化吸收。 [25]
2025-08-06,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对“龙川山茶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
龙川茗茶
龙川茗茶,根据客家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茶叶灰绿紧结卷曲,黄绿明亮,炒米香,浓醇回甘,具有独特的客家风味。色碧绿澄清,香清幽悠远,味醇、鲜灵,入口清香甘冽,留在舌尖的茶韵散布四肢百骸,通体舒泰。 [22]
龙川柿饼
龙川柿饼,分牛心柿和火柿两种。肉红透明无籽,凝霜后,白里透红、皮脆柔软、清甜芳香。质地透明,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润肺、补血、健胃、止咳等药理功能。 [23]
著名人物
播报编辑
萧殷
萧殷,原名郑文生,1915年9月生于佗城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文艺评论工作的开拓者,《文艺报》创办人之一。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北《新华日报》编委、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党校教员、《石家庄日报》副总编辑。1985年,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奖;1986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特别奖。 [26]
黄麟书
黄麟书,龙川县黄布镇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1913年冬毕业于广州公立教忠师范学校,1917年夏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曾任民国龙川县县长、教育厅厅长,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9年间,创办多所省立专科学校与省立师范学校,为普及和发展广东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著有《秦皇长城考》等历史学术著作。 [28]
张百如
荣誉称号
播报编辑
2012年,龙川县入选2012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9]
2018年,龙川县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10]
2019年,龙川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第一批)。 [11]
2021年,龙川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13]
2022年5月,龙川县入选2021年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1]
2022年7月,龙川县入选广东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4]
2023年3月,龙川县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 [27]
2024年3月,入选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33]
2025年4月,入选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批试点县(市)。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