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郡是西汉初年设置的行政区,治所在今山东莒县,汉文帝二年(前178年)改为城阳国,封刘章为城阳王,辖境含莒县、沂水等地 [1]。东汉初年并入琅邪郡,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复置,属青州刺史部,郡治迁至东武(今诸城)。
西汉至东汉期间,城阳郡(国)辖域随分封调整屡次缩减,武帝时分出五十三侯国。西晋太康年间治所迁回莒县,后因析置东莞郡、平昌郡等,辖境渐缩,元康末年废止。南北朝时期郡治曾侨置于淮阴(今河南信阳境内),隋开皇三年(583年)正式废除。该郡历时七百余年,政区沿革贯穿汉晋,是研究古代山东行政区划演变的重要标本。
- 中文名
- 城阳郡
- 所属地区
- 徐州
- 地理位置
- 山东省东南沿海
- 政府驻地
- 山东省莒县城阳镇
- 年 代
- 西汉至隋朝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秦代其地属齐郡。
汉初为刘肥齐国支郡,曾为吕后女鲁元公主之汤沐邑。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复归齐国。文帝二年,分城阳郡置城阳国,封刘肥之子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城阳除为郡。十六年,又徙淮南王喜为城阳王。此时城阳国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莒县、五莲县、沂水县、沂南县、莒南县、临沭县、费县、枣庄市山亭区一带,国都为莒县。汉武帝以后,从城阳郡分封出东莞、雷、辟土(壁土)、利乡、有利、南城、东平、运平、山州、海常、驺丘、广陵、杜、昌、蒉(即费县)、呼葭(雩殷)、原洛(石洛)、挟(校、祓)、校、鳣(襄贲)、彭、瓠、虚水、麦、巨合、挟术、文、庸、翟、东淮、拘、淯、江阳、高乡、兹乡、都平、枣、箕、即来、籍阳、庸(谭、谈)、昆山、折泉、博石、房山、式、要安、石山、都阳、参封、伊乡、桃共五十三个侯国,分属琅邪郡、东海郡、泰山郡、北海郡,是汉代分封侯国最多的一郡。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城阳国仅余四县:莒、阳都、东安、虑,辖境大致相当于今莒县、沂南及沂水部分地区。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有56642户,205784人。属兖州刺史部。王莽改城阳为莒陵。
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省城阳国,其地并入琅邪郡(琅琊)。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析琅邪郡、北海郡、东莱郡、东海郡等地置城阳郡、利城郡、昌虑郡。城阳郡领东武、莒、诸、姑幕、壮武、淳于、高密、昌安、平昌、夷安、安丘、黔陬,改属青州刺史部。郡治在东武。
西晋太康初,城阳郡移治莒县,领莒、姑幕、诸、淳于、东武、高密、壮武、黔陬、昌安、平昌十县。太康三年(282年),分莒、姑幕、诸、东武四县入东莞郡。晋惠帝元康末年(约299年),又分城阳郡其余数县置平昌郡、高密国,城阳郡遂废。
南梁侨置
播报编辑
梁武帝置,治淮阴(在今信阳市浉河区境内),领淮阴、平春、义兴、皎城四县。
北魏移治义兴(信阳市浉河区东北)。
北周仍治义兴,领义兴、城阳、真阳三县。隋开皇三年(583)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