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编撰的官修史书,由王沈主持编纂。该书记载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至曹魏灭亡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纪传体例,后被陈寿《三国志·魏书》作为主要史料引用 [1-3]。全书原有四十四卷(一说四十八卷),因唐代以后逐渐亡佚,现存内容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等后世史籍 [3] [6]。
该书编纂得益于曹魏完善的史官制度,系统记录了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与蜀汉'无史官'的记载形成对比。西晋时期陈寿整合王沈《魏书》、鱼豢《魏略》等史料完成《三国志》,其中《魏书》部分约三分之二内容直接源于王沈原著 [1-3]。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曾批评该书存在"假回邪以窃位"的曲笔现象 [5]。
- 作 者
- 王沈等
- 成书时间
- 曹魏时期
- 卷 数
- 四十四卷
- 体 裁
- 纪传体
- 记载时期
- 汉末至曹魏
- 现 状
- 唐代后散佚
编纂背景
播报编辑
曹丕称帝后建立系统的史官制度,为官修史书奠定基础 [1]。《魏书》编撰过程中参考了鱼豢《魏略》等私家著述,同时收录官方档案文书 [2-3]。同一时期夏侯湛也曾撰写同名史书,但见陈寿著作成就后自行毁弃。
内容与体例
播报编辑
全书采用纪传体结构,包含帝王本纪、人物列传及典章制度记载 [3-4]。记载时间跨度从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政起,至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止,完整覆盖曹魏政权兴衰历程 [2-3]。部分学者推测该书可能延续《汉书》改'书'为'志'的体例特征 [4]。
史料价值
播报编辑
作为首部系统记录曹魏历史的著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献。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该书达78处,补充了陈寿未载的细节。在政治制度方面,详细记载了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军事史方面完整记录了官渡之战等重大战役 [2-3]。
散佚与辑录
播报编辑
现存佚文主要见于:
-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的诏令奏议
-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的人物轶事
- 《太平御览》等类书收录的制度条文 清代学者汤球、黄奭等曾从事辑佚工作,现存辑本约三万余字 [3]。
史学评价
播报编辑
唐代刘知幾在《史通》中批评其"假回邪以窃位",认为存在美化司马氏的政治倾向 [5]。但现代研究指出,该书保存了曹魏军事屯田、士族晋升等珍贵史料,对理解汉魏制度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3] [6]。与陈寿《三国志》相比,更多保留了原始档案的细节特征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