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瓮"作为汉语词语具有双重语义:既指古代军事防御建筑中特别坚固的瓮城,又特指三国时期孙权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修筑的铁瓮城。该城始建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内外以砖壁构筑,因形如覆瓮而得名,现存遗址为三国东吴都城遗存中年代最早者 [2]。历代诗人如梅尧臣、杜牧、秦观等常在作品中运用"铁瓮"意象,既描绘其军事要塞特征,又借以象征国势强盛 [1]。2013年铁瓮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的砌筑护坡技术在中国古城墙建造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 拼 音
- tiě wèng [3]
- 出 处
- 唐代秦韬玉《陈宫》 [1]
- 别 称
- 京城、子城 [2]
- 地理位置
- 镇江市北固山前 [2]
- 始建时间
- 208年 [2]
- 保护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 [2]
词语释义
播报编辑
"铁瓮"本义指以铁铸般坚固的瓮城,作为古代城防体系中增强城门防御的环状建筑 [1]。后在文学语境中衍生出比喻义,借指强盛的国势,如唐代秦韬玉《陈宫》"铁瓮潜随舞势休"即以铁瓮喻政权根基稳固。专有名词层面特指孙权在京口(今镇江)所筑铁瓮城,南朝《舆地志》最早记载其"周回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壁"的建筑形制 [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政权中心迁至京口,在北固山前峰依山势修筑铁瓮城,虽当时尚未称王,但已按王城规格建造 [2]。该城作为东吴早期军事政治中枢,经历东晋、南朝时期多次扩建,至唐代仍为润州治所,杜牧《润州》诗注引《演繁露》称其"弯环四合,圆深如瓮" [1]。清康熙帝南巡时题诗"半面烟岚雄北固",凸显其控扼长江的战略地位 [2]。
建筑特征
播报编辑
- 军事防御:采用内外双重砖壁结构,城墙基座宽达30米,护坡砖墙最高达10米以上,形成'堑江以为池,增山以为壁'的立体防御体系 [2]
- 空间布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约630步,内外以砖壁加固,依山就势形成三级台地
- 建造技术:中国现存三国古城中唯一采用块石包砌护坡技术的遗址,砖壁层间以夯土填筑,有效抵御江水冲刷 [2]
文学意象
播报编辑
宋代梅尧臣《和颖上人南徐十咏》以"铁瓮喻其坚"凸显城池之固。元代萨都剌《还京口》"城高铁瓮江山壮"展现其地理形胜。明代诗人更以'铁瓮城高,蒜山渡阔'描绘战备场景。清代洪昇'铁瓮寒潮冻不流'则通过物候描写折射历史沧桑 [1]。
考古保护
播报编辑
2013年5月,铁瓮城遗址经考古确认包含城墙、城门、房址等遗迹,出土三国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建筑构件等文物2000余件。该遗址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其南门遗址展示馆完整呈现了三国时期瓮城的空间格局与建造技艺。现存西、南两侧城墙遗迹仍可见清晰的砖石包砌断面,为研究古代城防体系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