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土是隋朝时期存在于东南亚的古国,地理位置多数学者认为在今马来西亚吉打至泰国宋卡一带。该国得名于富含氧化铁呈赤色的土壤特征,在佛教传播与印度文明影响下形成"敬佛尤重婆罗门"的宗教特征。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遣常骏、王君政率使团携五千段绢帛出访赤土国,历时百余日航程抵达后受到婆罗门鸠摩罗船队迎接 [1-2],双方完成国书交接并互赠金芙蓉冠等礼物。赤土王子那邪迦于大业三年(607年)随使返华谒见隋炀帝,标志着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往来。该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其外交事件对研究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2]。
- 地理位置
- 马来半岛西北部(今马来西亚吉打)
- 存在时期
- 隋朝时期(6-7世纪)
- 政治归属
- 扶南之别种 [2]
- 名称由来
- 土色多赤
- 宗教特征
- 佛教与婆罗门教并存 [1]
- 外交事件
- 常骏出使(607年) [1-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遣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率使团从南海郡(今广州)启航,经焦石山、林邑等地,历时百余日抵达赤土国 [2]。赤土王派遣婆罗门鸠摩罗率30艘船队以吹蠡击鼓仪式迎接,使团在王宫观礼天竺乐演奏后完成国书递交 [1]。大业五年(609年),赤土王子那邪迦携金芙蓉冠、龙脑香等贡品随隋使返华,在弘农郡(今河南灵宝)谒见隋炀帝 [2]。
地理考证
播报编辑
主流观点依据《隋书·南蛮传》记载,推定赤土国位于马来半岛西北部的吉打地区,该区域现存6-7世纪考古遗址与文献记载的航程相符。另有学者结合澳大利亚南部土壤特征与季节记载,提出赤土国位于南回归线以南的新假说,但此观点尚未获得学界普遍认可 [2]。
文化特征
播报编辑
该国文化呈现多元融合特征:
- 宗教方面延续扶南国传统,形成佛教与婆罗门教并存的信仰体系,尤以婆罗门祭司在重大仪式中担任主导
- 婚嫁习俗中保留"女家先期五日作乐饮酒"的用乐传统,丧葬仪式以吹蠡击鼓为送葬特色 [1]
- 建筑艺术受印度影响,王宫建制具有典型东南亚早期王国特征 [1]
学术争议
播报编辑
学术界对赤土国的研究存在三方面争议:
- 1.地理定位分歧:传统马来半岛说与新兴澳大利亚说形成对峙
- 2.国名关联争议:有学者认为赤土即唐代典籍中的羯荼国异译 [2]
- 3.政治属性讨论:部分研究指出其可能与环王国(占婆)存在关联 [2]
历史影响
播报编辑
作为隋朝"招徕远人"政策的重要实践,赤土国外交事件具有双重意义:
- 政治层面开创了中国与马来半岛政权直接往来的先例 [2]
- 经济层面推动了南海贸易网络发展,使吉打地区成为8-9世纪重要商港
- 文化层面保留了《隋书·赤土国传》记载的南半球天文观测记录,其中《隋书》记载的赤土国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物影在南
赤土国在隋朝之后的文献记载逐渐消失,可能与7世纪中叶室利佛逝王国崛起导致的区域政治格局变动有关,但其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获学界公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