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胞动物门(Cnidaria)因独特的刺细胞(cnidocytes)而得名 [1] [8],过去称为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因为它的含义适用于刺胞动物及栉水母动物,但现多已废弃不用 [9]。刺胞动物是后生动物谱系树中的原始类群之一,凭借其辐射对称的体形和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在生物演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8] [10]。根据2025年全球生物名录(Catalogue of Life)的最新数据,该门类现存物种涵盖7纲、26目、512科、2770属,共计19752个物种,其中常见的包括珊瑚、水母、海葵和水螅等 [11-12]。
刺胞动物以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体型为特征,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及中胶层构成,具有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的形态。水螅型呈圆筒状,固着生活,触手环绕口部;水母型呈伞状或钟形,漂浮生活,触手分布于伞缘 [6] [8]。刺胞动物分布于全球水域,以海洋环境为主,从潮间带到深海均有分布,少数栖息于淡水环境 [5-6]。
截至2025年,全球刺胞动物中共有953种物种被IUCN红色名录收录,其中极危(CR)36种,濒危(EN)253种,易危(VU)60种,近危(NT)24种,无危(LC)431种 [15]。刺胞动物不仅作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构建者为热带浅海提供栖息地,还通过共生关系(如虫黄藻)支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此外,刺胞动物的毒素和提取物在医药领域展现出抗肿瘤、抗炎等潜力,部分种类(如海蜇)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 [5-6] [19] [27]。但是该门动物中部分种类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也是存在危害 [19-20]。
- 中文名
- 刺胞动物门
- 外文名
- cnidarian
- 别 名
- 刺细胞动物门,腔肠动物门
- 拉丁学名
- Cnidaria
- 界
- 动物界(Animalia)
起源演化
播报编辑
刺胞动物门位于后生动物谱系树的底部位置,与两侧对称动物是姐妹群关系 [2] [4],但多年来,刺胞动物门动物的系统发育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5]。一种理论认为水母体是原始体型,另一种主张祖先类似浮浪幼虫。水螅纲(如管水母目)或珊瑚纲可能为最古老类群。截至21世纪后,大众观点一般认为,该门动物起源于一个与浮浪幼虫相似的祖先 [6]。
化石记录显示,刺胞动物门的起源与演化历史可追溯至埃迪卡拉纪(约6.35亿至5.41亿年前),该时期约70%的物种被归为刺胞动物,但其软躯体化石保存稀少,演化关系存疑 [5]。分子钟推测刺胞动物起源于成冰纪之前,而基因组研究表明其祖先为无性繁殖的固着型水螅,缺乏水母阶段,且未形成共生关系 [4]。至寒武纪早期(约5.41亿年前),华南宽川铺生物群的化石记录显示刺胞动物首次快速辐射演化,以底栖固着型水母为主,如具管状外骨骼的Anabarites trisulcatus,其毫米级体型和防御性围鞘适应早期海洋生态竞争 [2]。中德团队在云南澄江生物群发现的中华先光海葵(Xianuguangia sinica)进一步证实,5.2亿年前的刺胞动物已具备水螅型特征,如羽状触手和隔膜消化腔,支持水螅型为祖先形态 [3]。寒武纪第二阶(岩家河生物群)至第三阶(澄江生物群),刺胞动物体型显著增大,并出现游泳型水母(如Yunnanoascus haikouensis),其钟形身体、感觉棍及毒刺细胞标志着水母型阶段的生态主导地位,现代水母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的正式建立,水母类刺胞动物生命周期在寒武纪早期由原先的固着的水螅型,发展到“水螅型+水母型” [2]。
基因组研究揭示,水母超纲(钵水母、立方水母等)与十字水母构成单系群“Acraspeda”,其游泳能力的演化依赖中胶层增厚、冠状肌集中等形态创新,而围鞘退化促使刺细胞毒性增强 [2] [4]。尽管寒武纪早期刺胞动物多样性达到高峰,但随后多数类群衰退,推测与两侧对称动物的辐射演化及其生态竞争有关 [2]。
分类
播报编辑
刺胞动物门(Cnidaria)过去分为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因为它的含义适用于刺胞动物及栉水母动物,所以现多已废弃不用 [9]。
截止至2025年,生物分类(Catalogue of life)将刺胞动物门分为7个纲、26个目、512个科、2770个属,已知种类19752种 [11],其中7个纲分别为:珊瑚纲(Anthozoa)、钵水母纲(Scyphozoa)、十字水母纲(Staurozoa)、立方水母纲(Cubozoa)、粘体虫纲(Myxozoa)、水螅纲(Hydrozoa)以及Trilobozoa(已灭绝) [11-12]。
而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分类系统中,截止到2025年,刺胞动物门共收录了5个纲,20个目,已知种类1521种,其中珊瑚虫纲已知物种有865个、方水母纲已知物种有3个、水螅虫纲已知物种有613个、钵水母纲已知物种有33个、十字水母纲已知物种有7个,分类如下 [13]:
珊瑚虫纲(Anthozoa) | 海葵目(Actiniaria)、软珊瑚目(Alcyoniacea)、黑珊瑚目(Antipatharia)、角海葵目(Ceriantharia)、苍珊瑚目(Helioporacea)、海鳃目(Pennatulacea)、石珊瑚目(Scleractinia)、群体海葵目(Zoanthidea) |
方水母纲(Cubozoa) | 灯水母目(Carybdeida) |
水螅虫纲(Hydrozoa) | 花裸螅目(Anthoathecata)、被鞘螅目(Leptothecatae)、淡水水母目(Limnomedusae)、筐水母目(Narcomedusae)、吻螅目(Proboscoida)、吻螅目(Proboscoida)、管水母目(Siphonophorae)、硬水母目(Trachymedusae) |
钵水母纲(Scyphozoa) | 冠水母目(Coronatae)、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旗口水母目(Semaeostomeae) |
十字水母纲(Staurozoa) | 十字水母目(Stauromedusae) |
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主要形态
刺胞动物门的外部形态主要表现为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的体形,这一特征是对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的适应 [7-8]。
刺胞动物具有水螅型与水母型两种基本体型。水螅型呈圆筒状,附着生活,口部朝上,触手环绕;水母型呈伞状或钟形,漂浮生活,口部位于垂管末端,触手分布于伞缘 [5-6] [7]。水螅型常见于珊瑚纲,而水母型多见于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立方水母纲,两类体型可能共存于同一物种的生活史中 [5]。
此门动物的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及两者之间的中胶层构成:外胚层包含上皮肌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等;内胚层围成消化循环腔,具有消化和营养运输功能;中胶层在水母型中尤为发达,起到支撑作用 [5-6] [8]。消化循环腔为袋状结构,仅有一个开口(口),兼具摄食与排泄功能 [6] [8]。
刺胞动物门的动物的骨骼以外骨骼为主,由几丁质、角质或钙质构成。例如,水螅纲分泌几丁质管状外骨骼;珊瑚纲形成钙质珊瑚杯;软珊瑚的骨骼则由角质蛋白与骨针组成。部分类群通过骨针、沙粒或共生结构增强体壁硬度 [5]。
内部系统
呼吸与排泄系统
刺胞动物无专门的呼吸及排泄器官,呼吸与排泄作用由体壁细胞直接完成 [12]。体壁细胞通过接触外界环境或消化循环腔内的水流摄取氧气,并排出代谢废物(主要为氨) [5] [12]。胃腔的水流通过口部进出,协助运输氧气及清除废物 [7] [12]。
神经系统
刺胞动物的神经系统为原始的网状或弥散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相互连接成神经网,分布于外胚层、内胚层或中胶层 [5-6] [12]。神经传导分为非极性(双向)和极性(单向)两种突触类型,可协调肌肉收缩、刺细胞激发等行为 [7] [12]。水母型个体神经结构更复杂,伞缘可能形成神经环或神经节,部分种类具备眼点(感光)和平衡囊(重力感知)等感觉器官 [5] [12]。
肌肉系统
肌肉由外胚层与内胚层细胞的基部延伸形成,无独立肌组织。水螅体的外胚层肌纤维纵向排列,内胚层肌纤维呈环形,通过收缩控制身体伸缩与触手运动。水母体肌肉集中于伞体口面,环形肌与辐射肌协同收缩实现喷水推进与游动方向调节。中胶层的弹性纤维为水母提供支撑 [5]。
消化系统
消化循环腔为袋状结构,仅有一个开口(口),兼具摄食与排泄功能 [7] [12]。食物经口摄入后,部分类群进行胞外消化(如腔肠内酶分解),随后由内胚层细胞完成胞内消化 [5] [7]。腔肠辐射褶皱增加吸收表面积,营养物质通过体液扩散输送至全身 [5]。
防御系统
刺丝囊是刺胞动物的核心防御结构,由刺细胞分泌,含可外翻的刺丝管。刺丝囊类型包括粘附型、缠绕型及穿刺型,可注入毒素或固定猎物。激发机制受神经调控,部分刺丝囊簇由神经复合体选择性触发 [5]。
分布栖息
播报编辑
分布范围
刺胞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域 [14],但以海洋环境为主,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最为丰富 [5-6] [8]。例如,珊瑚纲动物主导热带印度-太平洋的硬珊瑚礁及加勒比海的软珊瑚礁。深海环境中,海葵可分布于阿拉斯加湾底栖区、南极海床及深海热泉附近 [5]。在中国,刺胞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递减的趋势,但海葵目动物表现出独特分布格局,其多样性以南海最高,黄渤海次之,东海最低 [8]。
栖息环境
刺胞动物栖息环境多样:水螅体多固着于浅水基质(如岩石、珊瑚骨骼),部分潜埋沉积物或附着于深海硬底 [5] [10]。其中淡水环境中栖息的种类较少,仅包括淡水水螅、桃花水母等 [6] [8]。海葵适应范围极广,从潮间带至深海均有分布 [5]。水母体以漂浮生活为主,近岸水域常见水螅水母与钵水母,部分广布外海 [5] [10]。珊瑚纲动物(如石珊瑚)通过钙质骨骼构建礁体,软珊瑚则填充礁体间隙,共同维持热带浅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物多样性 [5]。
生活习性
播报编辑
运动方式
刺胞动物的运动能力有限,水螅型个体(如水螅)通过外皮肌细胞的纵行肌原纤维收缩实现身体伸缩或翻筋斗式移动,基盘分泌气泡可短暂漂浮。水母型个体(如钵水母)依靠伞部环形肌的节律性收缩喷水推进,但效率较低,主要随洋流被动移动 [5] [12]。固着海葵可通过基盘蠕动缓慢移位,或在受威胁时脱离基质 [5]。
摄食行为
刺胞动物均为肉食性,利用触手上的刺丝囊捕获猎物 [8]。水螅型个体通过触手接触猎物并释放刺丝囊毒素麻醉目标 [12];水母型个体以触手展开“拖网”捕食,猎物经触手传递至口部 [5]。部分珊瑚和水母体内共生虫黄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营养补充 [5] [12]。
共生共栖
刺胞动物广泛参与共生共栖:海葵与寄居蟹共生,寄居蟹获得防御,海葵扩大觅食范围 [5-6];珊瑚依赖虫黄藻加速骨骼生长,限制其分布于透光浅海 [5]。水母与虾类或幼鱼共生,虾类受保护,水母借其预警敌害 [6]。小丑鱼通过免疫刺丝囊毒素藏身海葵触手,双方形成互惠关系 [5]。
攻击防御
刺胞动物的刺细胞(含刺丝囊)是核心攻击与防御结构。刺丝囊受刺激时外翻刺丝管,注入毒素麻痹或杀死目标 [8]。部分共生生物(如裸鳃类)盗用刺丝囊增强自身防御能力 [5]。
生长繁殖
播报编辑
繁殖方式
刺胞动物门的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5]。
无性生殖常见于水螅体或水母体阶段,主要通过出芽或分裂完成。出芽生殖时,新个体从亲体组织碎片中发育,随后脱离形成独立个体;分裂生殖则通过纵向或横向分裂产生基因相同的子代。珊瑚纲虽无水母阶段,但其水螅体可通过出芽或分裂增殖,而立方水母纲的水螅体则完全变态为水母体 [5]。此外,水螅型个体再生能力较强,断裂后的片段可重新发育为完整个体 [12]。
有性生殖通常涉及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或自体受精。生殖腺来源因纲而异:水螅纲的配子形成于外胚层,珊瑚纲、立方水母纲和钵水母纲则来源于内胚层 [5] [12]。配子多排入海水中受精,形成具纤毛的浮浪幼虫,经浮游或底栖阶段后固着发育为水螅体;部分物种胚胎在母体发育或直接释放幼体 [5]。受精卵经历卵裂、囊胚和原肠胚阶段,最终形成浮浪幼虫 [8] [12]。
生活史
刺胞动物的生活史常呈现世代交替现象。水螅型世代通过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成熟后以有性生殖生成水螅型,二者交替完成循环。不同类群存在差异:如水螅虫纲的硬水母和筐水母浮浪幼虫直接发育为水母体;钵水母纲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水母,而珊瑚纲仅有水螅型 [6]。此外,管水母目群体表现出复杂多态性,包含摄食、防御和生殖等不同功能个体 [5]。
下级分类
播报编辑
珊瑚虫纲(Anthozoa)
珊瑚虫纲是刺胞动物门中最大的类群,包含约7500种现存物种,分为六放珊瑚亚纲(Hexacorallia)、八放珊瑚亚纲(Octocorallia)和角海葵亚纲(Ceriantharia)。六放珊瑚亚纲包括海葵目、石珊瑚目等,八放珊瑚亚纲涵盖软珊瑚目、苍珊瑚目等。珊瑚虫纲成员仅有水螅体而无水母体,群体或单体生活,多数具有钙质或蛋白质骨骼。其骨骼类型多样:石珊瑚分泌外骨骼,软珊瑚具有骨针,柳珊瑚和角珊瑚形成骨轴。珊瑚虫纲分布于全球海洋,从浅海珊瑚礁到深海环境均有分布,生活史中仅有水螅型,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繁殖 [10] [21]。
方水母纲(Cubozoa)
方水母纲包含2目36种,分为灯水母目(Carybdeida)和四束水母目(Chirodropida)。灯水母目以4个间辐角的足叶和触手为特征,四束水母目则具有分枝足叶和复杂的眼睛结构。方水母纲成员的水母体呈立方体状,触手集中于4个角内,具有加厚的肌肉基部(足叶)。其水螅体神经系统组织特殊,单体水螅体可直接转变为水母幼体。方水母纲分布于热带海域,部分种类具有强毒性,对人类构成威胁 [22]。
水螅虫纲(Hydrozoa)
水螅虫纲包含约35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及少数淡水环境。该纲分为水螅水母亚纲(如花水母目、管水母目)和硬水母亚纲(如淡水水母目、硬水母目)。水螅虫纲具有世代交替现象,水螅型为群体或单体,营底栖固着生活;水母型小而透明,呈伞状漂浮。水螅体由螅根、螅茎和芽体组成,群体中水螅体特化为营养体、生殖体和防御体。水母型具有缘膜和触手,生殖腺位于辐管或垂管上,多数种类为肉食性,部分与藻类共生 [23]。
钵水母纲(Scyphozoa)
钵水母纲包含200余种,均为海洋大型水母,分为钵水母亚纲(无外骨骼)和锥石亚纲(具几丁质薄壳)。其水母体直径可达2米,中胶层发达,边缘无缘膜,消化系统复杂。钵水母纲行浮游生活,游动能力较弱,生活史中以水母型为主,水螅型退化或消失。生殖细胞源于内胚层,神经感官发达,具有眼点和平衡石。代表种类包括海月水母、霞水母等,部分种类对人类和渔业造成危害 [8] [25]。
十字水母纲(Stauromedusae)
十字水母纲包含约50种,水螅体发达而水母体退化。其水螅体由萼部和柄部组成,萼部呈圆形、锥形或十字形,柄部基部具吸盘,营附着生活。浮浪幼虫无纤毛,经爬行后固着发育为成体。十字水母纲分布于寒温带浅水水域,中国海域记录7种,代表种类包括喇叭水母和高杯水母 [24]。
物种保护
播报编辑
物种现状
截至2025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刺胞动物门下约有194种物种变化趋势未知,在已知变化趋势的种类中,大部分种类呈下降趋势(约有754种,如查戈斯珊瑚Ctenella chagius),仅有2种处于稳定趋势(如Clavularia crassa、Solenastrea bournoni),极少数种类呈上升趋势(1种,Oculina patagonica) [15]。
致危因素
刺胞动物门的致危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5]:
栖息地破坏
住宅和商业开发(影响784种)与运输和服务走廊(779种)是导致海洋及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因素,尤其是沿海开发直接破坏珊瑚礁、海草床等关键栖息地。农业和水产养殖活动(4种)虽影响范围较小,但养殖区扩张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间接威胁刺胞动物的生存环境;能源生产和开采(2种)通过海底钻探或海岸工程加剧栖息地破碎化,进一步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
种间竞争与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及其他生物干扰(779种)通过生态位竞争或病原体传播威胁刺胞动物,例如棘冠海星暴发对珊瑚群落的破坏。生物资源利用(724种)如珊瑚采集、观赏性水母捕捞等直接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而过度渔业活动通过改变食物网结构间接影响刺胞动物的生存 [15]。
环境与气候压力
污染(788种)尤其是海洋塑料和化学污染物,严重损害刺胞动物的生理功能与繁殖成功率 [15]。气候变化(894种)导致海水升温与酸化 [15],引发珊瑚白化等灾难性事件,成为当前最大的灭绝风险源 [16-17]。此外,人类旅游与潜水活动(778种)造成的物理干扰进一步降低栖息地恢复力,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15]。
保护级别
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将刺胞动物门的黑珊瑚目(Antipatharia)所有种、苍珊瑚科(Helioporidae)所有种、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所有种、笙珊瑚科(Tubiporidae)所有种、多孔螅科(Milleporidae)所有种、柱星螅科(Stylasteridae)所有种纳入,规范其国际贸易;附录Ⅱ中,将瘦长红珊瑚(Corallium elatius)、日本红珊瑚(Corallium japonicum)、皮滑红珊瑚(Corallium konojoi)、巧红珊瑚(Corallium secundum)纳入,并规范其国际贸易 [18]。
截至202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共收录环节动物门物种953个,其中极危(CR)36种,濒危(EN)253种,易危(VU)60种,近危(NT)24种,无危(LC)431种,另有149种因数据不足(DD)未明确评估 [15]。
Ctenella chagius | 极危(CR) |
Tubastraea floreana | |
Dendrogyra cylindrus | |
Millepora braziliensis | |
Mussismilia leptophylla | |
Paranemonia vouliagmeniensis | 濒危(EN) |
Euphyllia baliensis | |
Acropora sordiensis | |
Astreopora acroporina | |
Astreopora cenderawasih | |
Seriatopora dendritica | 易危(VU) |
Pavona minuta | |
Boninastrea boninensis | |
Anacropora matthaii | |
Echinopora lamellosa | |
Stylophora pistillata | 近危(NT) |
Porites hawaiiensis | |
Pennatula phosphorea | |
Stephanocoenia intersepta | |
Porites panamensis |
保护措施
国际协作与监测技术
全球珊瑚礁倡议(ICRI)通过协调国际合作推动珊瑚礁保护,例如2016年要求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综合第三次全球白化事件数据,并推荐2018年为“国际珊瑚礁年”。技术层面,XL Catlin海景调查项目利用水下全景照相设备高效评估全球珊瑚礁健康状况,截至2017年已完成26个国家1,020公里断面的调查,数据通过谷歌街景公开共享。此外,“50礁倡议”通过科学算法筛选全球50个最具气候耐受力的珊瑚礁进行优先保护,旨在为未来生态恢复提供种源 [16]。
法律政策与保护区建设
中国发布《中国珊瑚保护行动计划纲要》,明确到2025年遏制重点区域珊瑚衰退、新建或升级3个以上珊瑚保护区,2030年实现90%以上珊瑚分布区有效保护的目标。国际层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刺胞动物多个类群列入附录Ⅱ,规范其国际贸易 [17]。
科研支持与人才培养
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的“珊瑚礁研究和能力建设项目(CRTR)”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区域研究中心,培养50名年轻科学家,提升珊瑚礁管理能力 [16]。中国广西大学于2014年成立珊瑚礁研究中心,2016年设立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加强本土科研力量 [17]。
物种管理与生态恢复
通过珊瑚人工培育技术(如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的实践)逐步恢复珊瑚礁生态原貌,提升珊瑚覆盖率及群落健康 [15]。
主要价值
播报编辑
食用价值
刺胞动物门中的钵水母,其肌肉在亚洲被晒干食用,北美和亚洲部分地区食用海葵;中国渤海及福建、浙江沿海盛产海蜇,经盐渍加工成“海蜇皮”和“海蜇头”,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B族元素,且脂肪含量低,适合作为健康食品 [5-6] [19]。
医药价值
刺胞动物的毒素及提取物具有医疗潜力 [5]。其中珊瑚纲动物在药用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药珊瑚(矾花科桃色珊瑚)据《唐本草》记载具有活血、明目功效。笛珊瑚的石灰质骨骼“鹅管石”可用于补肺化痰及通乳。沙群海葵属及花群海葵属的群体海葵含有沙海葵毒素(Palytoxin),是已知毒性最强的海生毒素之一,其结构改造可能降低毒性并增强药用潜力。软珊瑚科动物如太平洋软珊瑚中分离出的多胺化合物具有抗癌活性 [27]。
此外钵水母纲的常见动物海蜇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体内含有的胶原蛋白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提取物中的海螯毒素(jellyfish venom)具有溶血、神经毒性及心脏毒性等作用,同时含有类似乙酰胆碱的物质,可扩张血管并降低血压 [26]。
其他刺胞动物亦具药用特性。僧帽水母毒素对哺乳动物心脏传导系统有显著作用;柳珊瑚中的前列腺素异构体可转化为医用前列腺素;部分海葵提取物兼具神经毒性和抗凝血功能 [27] [30]。
工业与科研价值
珊瑚骨骼被用作建筑材料或珠宝原料,如红珊瑚的珍稀骨骼价格高昂;造礁珊瑚可形成岛屿(如西沙群岛)及储油层,助力石油勘探 [5-6]。水母的仿生学研究推动了机器人、溢油回收装置等设计;其暴发现象的生态学研究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了依据 [19]。
生态与渔业价值
小型刺胞动物是鱼类食饵,水母可作为海流指示生物辅助渔场定位;珊瑚礁可作天然海堤防护海浪,但暗礁可能阻碍航行 [6]。
观赏价值
刺胞动物门中的海月水母,因其形态优美,被引入旅游景点及高端场所展示,结合灯光效果成为新兴观赏生物,具有市场前景 [19]。
主要危害
播报编辑
刺胞动物门的主要危害包括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对旅游业和工业的干扰 [6] [19-20]。
威胁人体健康
根据全球水母种群暴发现象,水母蜇伤已成为危害最严重的海洋生物伤害类型之一,相关人类病例显著增加。刺胞动物门不同物种的刺细胞毒液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活性特征与致伤症状呈高度种属特异性。典型蜇伤表现为局部炎症反应(红肿、疼痛),重症者可出现系统性中毒反应,包括低血压、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乃至致死。以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为例,其毒液可引发:皮肤损伤:特征性鞭痕状红斑、瘀斑及表皮坏死;全身中毒:呼吸窘迫(剧烈咳嗽、支气管痉挛)、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迟发性并发症: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等 [20] [28] [29]。
影响渔业生产
刺胞动物的大规模暴发对渔业生产造成显著影响。某些大型水母如霞水母和根口水母在大量出现时,会阻塞或破坏渔网,影响捕捞作业,同时水母捕食鱼卵和仔鱼,破坏生态平衡,进一步影响渔业产量 [6] [19]。
影响旅游业
在旅游业方面,水母蜇伤事件频发,尤其在夏季海滨浴场,蜇伤人数可达数千人,甚至导致死亡,直接影响游客安全和旅游体验 [19]。
干扰工业生产
刺胞动物还可能干扰工业生产。例如,大型水母随水流进入电站冷却水进水口,导致设备堵塞,迫使机组停运,影响正常生产 [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