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峄阳传说是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的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编号Ⅰ-133) [1-2] [4]。该传说以明末清初理学家胡峄阳生平事迹为基础,融合儒家思想与道教文化,包含“千难万难不离崂山”预言、显灵济世等神化故事,形成涵盖九大主题的传说体系 [5] [7-8]。
胡峄阳生于1639年,因拒科举搜身弃仕治学,精研《周易》并设馆授徒,著有《易象授蒙》等十余部著作 [4] [8] [10]。其去世后被尊为“胡三老爷”,清康熙年间起传说见于《即墨县志》等文献,乾隆九年(1744年)族人建祠供奉 [5] [7]。2019年青岛城阳流亭峄阳文化园成为保护单位,第五代传承人胡孝华整理出104篇传说并推动柳腔戏改编 [6] [9]。该传说通过口传、文字及祭祀活动延续三百余年,现存祠堂楹联、文化园等实物见证 [5] [7] [10]。
- 中文名
- 胡峄阳传说
-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 遗产编号
- Ⅰ-133
- 申报地区
-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
- 遗产类型
- 民间文学
- 批准时间
- 2014年
传说内容
播报编辑
胡峄阳(1639—1718年),原名良桐,易名翔瀛,字峄阳,号云屿布衣,别号不其二劳山人,斋号竹庐。清顺治十年(1653年),他去莱州府应童子试,入考场前因不满监考官强制搜身之举,怒道“视士子如盗,乌乎可”,拂袖而去,发愿终生不仕,精研《周易》,专以著述,授徒为业。胡三老爷、胡仙人、胡神仙……都是胶东地区居民对胡峄阳的敬称,胡峄阳传说也逐渐演化成一种民间信仰。
胡峄阳传说文本十分丰富:传说,胡峄阳生前诚心修行,脱离世俗,死后成了仙,住在一个仙岛上。他为了搭救渔民,显了两回灵。某一天渔民在海上不幸遇到了风浪,渔船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五位出海打鱼的渔民饥寒交困,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不知谁会来拯救他们。正当求生无门之际,正在海岛上修炼的胡峄阳忽然出现了,以神仙的姿势凌空降临。他用手指轻轻捏了一点米送给渔民,笑了笑,不说一句话。未想这米煮熟以后,却怎么吃也吃不完,就像无穷无尽的恩惠一样。渔民喜出望外,终于得救。这就是在胡峄阳传说中颇具代表性“一捏米救了五人命”的故事。
胡峄阳传说自清康熙中期传承至今,代代相传,并时见文字记载。清《即墨县志》《灵山卫志》《潭略》及后来的许多史书志乘皆有载录。胡峄阳世居城阳流亭,仙逝后,族众感念有加,于乾隆九年(1744年)捐资建祠,供奉胡峄阳木主。祠内高悬百福庵道长蒋清山所题楹联:“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居之唯崂山最稳;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当地老百姓至今仍然崇信“老爷爷”,在城阳区流亭街道形成了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非遗社区。
胡峄阳传说具有较高的乡土文化、乡贤文化和民俗学价值,300年来,已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和民间信仰。2014年,胡峄阳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传承保护
播报编辑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岛城阳流亭峄阳文化园获得“胡峄阳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5-08-0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胡峄阳传说项目保护单位青岛城阳流亭峄阳文化园评估合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