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史是古代官职体系中由祝官与史官共同构成的联合职位,核心职能围绕祭祀活动展开,包含仪式主持与文献记录 [1]。其名称源于《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於国北"的记载,孔颖达正义明确注解"祝史,掌祭祀之官也"。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指出祝史在祭祀中需运用文辞表达诚意。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祝史挥因任此职,后人以官为氏形成祝史姓。
- 读 音
- zhù shǐ [1]
- 释 义
- 司祭祀之官 [1]
- 相关文献
- 《左传》《文心雕龙》
- 历史起源
-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祝史挥因担任祝史官职(即司祭祀之职),其后人以官为氏形成祝史姓
- 职能分类
- 祝祷礼仪、祭祀记录
定义与职能
播报编辑
祝史为祝官与史官的合称,前者主司祝祷礼仪,后者负责记录祭祀过程 [1]。其职责包括:
- 主持祭祀仪式,确保流程合规
- 祝官、史官的合称,司祭祀之官
- 祝官﹑史官的合称,司祭祀之官
历史演变
播报编辑
商周时期,祝史作为祭祀官员广泛存在于诸侯国官制中。至春秋战国,其职能随礼制变革逐步细化:
- 大祝主管重大国家祭祀
- 祝史是祝官、史官的合称,司祭祀之官
- 祝史专司祭祀事务
姓氏起源
播报编辑
祝史姓源自春秋卫国祝史挥:
- 祝官、史官的合称,司祭祀之官
- 《郑通志·氏族略》记载其源流
-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祝史挥因担任祝史官职(即司祭祀之职),其后人以官为氏形成祝史姓
典籍记载
播报编辑
- 《易·巽》孔颖达疏将"史"注解为祝史
- 《汉书·地理志》提及"用史巫"指代祝史与巫覡
- 《周礼》详述祝官分类及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