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迪(Andrew H. Plaks)是国际知名汉学家,现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教授,兼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荣休教授 [5]。其研究领域涵盖中国古典小说阐释、叙事学理论构建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代表作《〈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首创性地运用原型批评方法解析小说结构 [5]。他精通十余种语言,通过比较犹太教《塔木德》与儒家经典的释经传统,建立跨文明研究的学术范式 [1] [4]。截至2024年,主导《塔木德》汉译与中国典籍希伯来语译的跨文化传播项目 [4] [6]。
- 出生年份
- 1945年 [5]
- 国 籍
- 美国 [5]
- 任职院校
-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 研究领域
- 中国古典文学、比较叙事学 [6]
- 代表著作
- 《中国叙事学》《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6]
- 语言能力
- 精通汉语、日语、希伯来语等 [4] [8]
学术生涯
播报编辑
浦安迪1945年生于纽约,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红楼梦〉中的原型与寓意》开创西方红学研究新范式 [5]。自1976年起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红楼梦》专题研讨课,使用脂批线装本进行教学。2013年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后,持续担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教授 [3]。
研究领域与贡献
播报编辑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提出“奇书文体”理论,系统阐释《金瓶梅》《水浒传》等明代小说的文人创作特征,揭示其与儒家经典评注传统的关联。其《中国叙事学》构建起以“空间化叙事”“反讽修辞”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被列为比较文学经典教材 [6] [8]。
针对《红楼梦》研究,独创“二元补衬”解析方法,论证大观园通过四季循环与五行哲学展现盛衰主题,该成果被钱锺书推荐引进中国学界 [5]。截至2024年,其正在推进《红楼梦》希伯来语翻译项目 [6]。
跨文化比较研究
播报编辑
2013-2016年间,在中国多所高校开展系列讲座,运用古汉语与古希伯来语文本比对方法,揭示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塔木德》伦理观的深层契合 [1] [4]。提出中犹文明作为仅存的连续性学术传统,共享“道不远人”的现世价值观 [4]。
在方法论层面,将犹太解经学(Midrash)的多义阐释传统引入文学理论研究,主张通过反讽与不确定性突破亚里士多德诗学体系。该理论被应用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的叙事结构分析 [3]。
代表作品
播报编辑
《〈红楼梦〉中原型和寓意》(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中国叙事文:批评与理论文汇》(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明代小说四大奇书》(The Four Master works of the Ming Novel)等。
[1]
出版图书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