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县为中国古代辽东地区重要行政建置,西汉初置文县,东汉时期因邻近汶水(今大清河)更名汶县。该县治所位于今辽宁省盖州城关汉城遗址,汉代与安市、平郭二县构成辽南政区三足鼎立格局,凭借港口枢纽地位成为辽东郡"郡县化"进程关键节点。辽代初期更名为迁民县,先后隶属黄龙府、扶州,至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年)置复州怀德军节度,辖永康、德胜二县 [1]。
- 设立时间
- 西汉初年
- 改名时间
- 东汉时期
- 所属郡域
- 辽东郡
- 治所位置
- 盖州城关汉城
- 邻近水系
- 汶水(大清河)
- 辽代归属
- 复州怀德军节度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西汉初期设置文县,为辽东郡南部重要县治。东汉时期因行政区划调整,同时为突显其位于汶水(今大清河)流域的地理特征,遂改称汶县 [1]。
辽代初期(916-947年)更名为迁民县,先后隶属黄龙府、扶州管辖。太平十一年(1031年)辽兴宗即位后,调整地方行政建制,设置复州怀德军节度使,统辖永康(原永宁)、德胜(今金州区域)两县。至此汶县作为独立县治的行政建制终结,其辖境并入新设政区 [1]。
地理方位
播报编辑
治所遗址位于今辽宁省盖州市区城关地带,现存汉代城址东西宽约350米,南北长约400米,城墙残高1-3米,夯土构筑特征明显。该遗址东距大清河(古汶水)入海口直线距离约15公里,西接辽东湾海岸线,形成"背山面海"的地理格局 [1]。
在汉代辽南政区体系中,汶县北接安市县(今海城英城子古城),南邻平郭县(今熊岳温泉村汉城),三县构成覆盖辽东半岛西海岸的行政网络。这种布局既保障了沿海盐铁贸易通道安全,又强化了对渤海沿岸港口群的控制 [1]。
考古证据
播报编辑
盖州城关汉城遗址出土大量绳纹板瓦、云纹瓦当等典型汉代建筑构件,其中"安乐未央"铭文瓦当与辽阳三道壕遗址出土物形制相似,证实该城址具备郡县级行政中心规格 [1]。
遗址周边分布着九垅地、熊岳等汉代墓葬群,出土五铢钱、灰陶罐等随葬品组合,与中原地区同期墓葬具有明显文化一致性。2012年考古勘探发现城址东南角存在大型建筑基址,础石排列规整,推测为官署建筑遗存 [1]。
行政职能
播报编辑
作为汉代辽东郡南端核心县治,汶县承担着海陆中转枢纽职能。通过大清河水系连接内陆物资集散,借助沿岸港口开展与山东半岛的海上贸易。县内设有专职盐官,管理英守堡盐场(今大石桥市境内)等渤海湾重要盐业生产基地 [1]。
辽代改为迁民县后,行政重心转向安置渤海移民与军事戍守。复州怀德军节度使的设置,标志着该区域从汉代经济枢纽转型为辽代辽东半岛军事重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