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四杰,网络流行语,指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四人。该称谓源于1925年8月鲁迅倡导成立的未名社,初期成员包括鲁迅、曹靖华及四人,后因鲁迅赴厦门任教、曹靖华赴苏联留学,四人成为社团骨干 [1-2] [4]。
未名四杰以翻译苏俄及北欧文学为主,韦素园主持社务并翻译果戈理《外套》等作品,李霁野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韦丛芜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台静农创作乡土小说《地之子》。未名社出版《莽原》半月刊、《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刊物 [2] [5]。
四人均为安徽叶集人,未名社成立后曾掩护共产党员活动并作为地下党联络点。鲁迅评价其翻译活动为“运输军火”支持中国革命 [3] [5]。抗战期间韦丛芜弃文从商,台静农晚年心系家乡,李霁野临终请求归葬叶集 [4-5]。
- 中文名
- 未名四杰
- 含 义
- 指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四人
- 代表作品
- 《莽原》、《未名》
- 领导者
- 鲁迅
- 拼 音
- wèi míng sì jié
- 性 质
- 网络流行语
词语来源
播报编辑
鲁迅、曹靖华、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六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社团未名社。之后鲁迅去厦门任教,曹靖华去苏联留学,所以剩余四人就成了未名社的骨干,也被称为“未名四杰”。
引申含义
播报编辑
韦素园
韦素园(1902—1932年),早年去苏联留学。回国后任半月刊《莽原》责任编辑,介绍和出版进步文学作品。
台静农
李霁野
李霁野(1904—1997年),先后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辅仁大学、台湾大学任教,曾到英国游学。1949年由台湾回天津,任南开大学外语系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译著有《简·爱》、《战争与和平》、《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
韦丛芜
韦丛芜(1905—1978年),韦素园之弟。抗战期间弃文从商。抗战胜利后又从事文学生涯。新中国建立后,在上海从事英文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君山》、《冰块》,长篇小说《新西游记》,主要译著有《穷人》、《罪与罚》等。
引用示例
播报编辑
“当年北大未名四杰在学术会上的发言,至今仍被学弟学妹们津津乐道。”(注:因该词非广泛流行语,示例为假设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