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今成安县人,汉宣帝时立为博士,曾为九江太守,与其叔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参加石渠阁评定五经同异会议,世称小戴。他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即今本《礼记》。 [11]今文经学“小戴学”开创者,后世称为“小戴”,是“大戴”戴德的侄子。 [10]
早年跟随叔父戴德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开创了“小戴学”,累迁九江太守,行为多不依法,与扬州刺史何武有治理冲突,主动辞官。汉宣帝时,选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会议,时常诋毁何武于朝廷。随着何武公平判决其子案件,内心惭服。 [8]
戴圣辑有《小戴礼记》, [8]集礼学之大成,是一部关于礼仪的书籍。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入选历代科举试的官定书籍。 [9]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主要书籍,是科举时代学者必读的经书。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极大。尤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过重要作用,如《礼记.礼运》篇,主要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转旋之道”。其中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了比较明晰的描述。篇中还提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治,是进入“大同”之前的低级阶段。“大同思想”对近代思想家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也都有过重要影响。 [11]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戴圣出生于西汉梁国国都睢阳,父亲名叫戴仁,叔父戴德是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早年跟随叔父戴德等人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开创了礼学“小戴学”,教授同乡桥仁等一大批徒弟,朝野威望很高。但作为礼学的代表人物,戴圣有点居功自傲,不拘小节,甚至于时不时干出一些逾越法纪的事情。因为戴圣的名望地位,前任刺史对戴圣的不轨行为视而不见,戴圣也就习惯成自然,愈演愈烈。
后来,戴圣担任九江太守,何武担任了扬州刺史一职,恰巧管辖九江太守。何武按照职权范围,毫无保留的对戴圣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戴圣根本不把何武放在眼里。何武暗中派人将他的罪行查证清楚,然后向他“露章”,就是故意把罪证透露给他。戴圣知道自己的不端行为被何武掌握,对何武更加憎恨。虽然何武没有告发戴圣,但戴圣担心何武检举自己,就主动辞职,到京城去做博士。到京城后,戴圣对何武仍然有所忌恨,不失时机地在朝廷散布一些何武的坏话。
不久,戴圣儿子的宾客勾结绿林大盗抢劫,其子受牵连入狱,被官府抓获,羁押在庐江。处理这一起案子的正是何武。真是冤家路窄,戴圣以为自己毁谤了何武定会遭到报复,儿子肯定要被判处死刑。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出乎戴圣的意料,何武根本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处理了参与这起案件的罪犯,对未参与该案的戴圣儿子宣判无罪释放。戴圣因此敬佩何武的爱憎分明和公正司法。只要何武到京城,就一定去诚心诚意地拜访他。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儒学成就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3]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学术影响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国同乡睢阳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人物名言
2、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3、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4、富润屋,德润身。 [4]
5、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教学。
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7、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8、仁者莫大于爱人。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12、国无九年之蓄日“不足”,无六年之蓄日“急”,无三年之蓄日“国非其国”也。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4、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15、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16、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7、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8、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19、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0、临财毋苟得,临建毋苟免。
21、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2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24、仁者,义之本也。
25、不食嗟来之食。
2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27、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8、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9、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
30、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走兽。
3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32、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33、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34、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礼记?曲礼》
35、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36、口惠而实不至。
37、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38、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39、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40、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41、情欲信,辞欲巧。
4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43、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44、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5、知其心,然后能教其失也。
46、毋剿说,毋雷同。
47、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48、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49、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50、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51、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52、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5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54、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55、倒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56、医生三世,不服其药。
57、其德薄者其志轻。
5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59、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60、欲政之速行,莫若以身先之。
61、教学相长。《礼记?学记》
62、观其舞,知其德。
6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64、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6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66、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67、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68、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69、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70、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71、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放君子慎其独也。
7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7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74、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7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6、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主要作品
播报编辑
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
《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
一、通论礼仪和学术:《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由于学者郑玄为《礼记》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小戴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西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曲阜孔宅墙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
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
《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通行的《礼记》。
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小戴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思想观点
播报编辑
戴圣作为西汉后期重要的礼学家,其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对《礼》的解释和运用上,尤其在石渠阁会议的讨论中多有体现。他开创了礼学中的小戴一派,其学说承袭自其师后苍。 [12]
戴圣在宗法制度及相关的丧服礼仪方面有诸多具体见解,其论述常以维护宗法秩序和彰显礼制精神为核心。
宗法制度
- 论大宗传承
在关于大宗无后嗣时的继立问题上,戴圣明确主张“大宗不可绝”。他认为,如果大宗没有后代,而族中又无庶子可立,那么嫡子应当优先继承大宗,即便这意味着可能需要暂时中断对自身父亲的祭祀。此观点得到了汉宣帝的认可,其核心在于强调保障宗族大统的延续性,认为大宗作为“尊之统”与“收族者”,其地位至为重要,不容断绝。 [12]
- 论大夫在外,嫡长子奉祀
针对大夫因故(如三谏不从离去)在外,其宗庙祭祀如何进行的问题,戴圣认为,若君主并未断绝其爵禄,则应由其嫡长子负责奉祀宗庙。他强调“承宗庙宜以长子为文”,视长子主祭为合乎礼义的安排。汉宣帝对此也表示赞同,并补充说明,因为嫡长子身在国内,故称“长子”主理祭祀是适宜的。 [12]
丧葬礼仪
- 论为庶母服丧
在讨论大夫之子为其庶母(妾)服丧的议题时,戴圣提出,大夫之子原本不为庶母服丧,但若“庶母慈己”,即庶母曾慈爱养育过自己,则应为其服缌麻。然而,据文献记载,《仪礼·丧服》针对此类“庶母慈己”的情况规定应服小功,此服等重于缌麻。戴圣在此处的解释似乎仅依据庶母的一般名分,而未充分考虑“慈己”因素所应带来的服等加重,其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12]
- 论嫁出女子为父母服丧
针对石渠阁会议中“《经》云大夫之子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为大夫命妇者,唯子不报何?”的讨论,戴圣阐释了“唯子不报”的含义。他认为,这指的是大夫之子为出嫁的姐妹(女子子)服丧时,该姐妹(作为女子子)无需因此对大夫之子有所回报性的服丧(即“不报”),因为女子为父母服丧乃是其固有的本分,不图他人的回报。戴圣进一步指出,“唯子不报”亦有断绝大夫之子为该女子服期之意,即不因此申述延长其(为女子子所服之)服期。汉宣帝对此观点表示赞同。 [12]
- 论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丧与大夫之臣为国君服丧
关于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何种丧服,戴圣认为应当服繐衰,待葬毕即可除服,其理由是诸侯之大夫会“以时接见于天子”。而对于大夫之臣是否为国君(诸侯)服丧的问题,戴圣明确指出“大夫之臣无接见诸侯义,不当为国君也”。他解释说,诸侯有时派遣大夫之臣代为奉贺等事宜,仅属于非常规情况,不能等同于正式的“接见”,因此大夫之臣并无为国君服丧的义务。 [12]
- 论尸者称“卒”
在讨论葬礼中“尸者”(象征死者神灵的人)的称谓时,针对《礼记》有“士曰不禄”而尸者称“卒”的疑问,戴圣解释说,尸者用以象征死者神灵,之所以称“卒”而不称“不禄”,是为了在称谓上照顾和区分死者与尸者之间贵贱身份的不同。 [12]
其他观点
论乡射与大射之乐 在乡射礼的细节上,戴圣解释了为何“请射告主人,乐不告”。他认为,“请射告主人”是因为宾主双方均须参与射箭仪式,仪式本身需要告知;而音乐是主人用以款待宾客的环节,故不必再就音乐之事特意告知主人。对于乡射有合乐而大射不合乐的原因,戴圣认为,乡射仪式相对简单质朴(“质也”),故有音乐配合;而大射乃是“人君之礼”,仪式繁复而隆重,因此不设合乐环节。 [12]
戴圣的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于对具体礼仪规范的阐释和裁定,体现了其严谨的经学态度。至于其更宏观的礼学思想(如“礼不下庶人”、“天下为公”等)、教育理念(如“教学相长”、“师严道尊”)或治国主张(如“制国用,量入为出”、“仁者以财发身”)等方面,您提供的参考材料中未能详述。
史书记载
播报编辑
清·光绪《广平府志》卷九 选举表一:“案旧志载有戴德、戴圣注斥邱人,斥邱如今属成安县地。县志为德圣作世谱,通志亦沿其误考。《汉书 儒林传》梁 戴德延君、戴圣文君,无斥邱之说。《地理志韵编》西汉梁国在今归德府商邱县地,距今府属之成安县甚远。今之成安置自北齐,汉时之成安县在今归德府考城县地,与商邱县毘连。通志与县志殆误以商邱为斥邱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