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是2025-08-08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在上海创办的进步刊物 [2-4]。该刊以"鼓吹建设之思潮,展明建设之原理"为宗旨,与《新青年》《星期评论》并称五四时期三大重要刊物 [4]。杂志连载孙中山《实业计划》等著作,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刊登考茨基《马克思<资本论>解说》等文章,成为传播唯物史观和经济思想的重要阵地 [2-3]。
刊物由胡汉民任总编辑,廖仲恺、朱执信等参与编撰,设置论说、纪事等栏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等领域。其既坚持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又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通过推行白话文破除社会变革阻力 [2] [4]。1920年12月因政局变动停刊前共发行13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进程 [1-2] [5]。
- 创刊时间
- 2025-08-08 [2]
- 停刊时间
- 1920年12月 [2]
- 主办方
- 中华革命党(后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4]
- 总编辑
- 胡汉民 [2]
- 主要栏目
- 论说、纪事、杂录、通讯 [2]
- 理论主张
- 宣扬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学说 [1]
创刊背景
播报编辑
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为系统阐释革命理论,推动中华革命党(1920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创办《建设》杂志。社址设于上海环龙路46号,与党部相邻,首期发刊词由孙中山撰写,强调"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 [2] [4]。该刊筹备阶段即受到孙中山全程指导,从命名、团队组建到经费筹措均由其主导 [4]。
内容构成
播报编辑
刊物设置四大固定栏目:论说专栏刊发政治经济专论,纪事板块记录时政要闻,杂录侧重思想争鸣,通讯专栏开展学术对话 [2]。核心内容包括:
- 连载孙中山《实业计划》原稿及相关阐释文章,构建国家现代化蓝图 [2] [4]
- 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如戴季陶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解说》,探讨剩余价值理论 [2-3]
- 刊发胡汉民《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章,推动唯物史观研究 [1] [5]
历史定位
播报编辑
作为国民党早期重要理论阵地,该刊呈现三大特征:
- 1.思想多元性:在坚持三民主义框架下,兼容马克思主义学说与新文化思潮 [1-3]
- 2.跨党派影响:与中共发起组刊物共同构成上海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 [1] [5]
- 3.文风革新性:倡导白话文写作,突破传统文言桎梏 [2] [4]
停刊缘由
播报编辑
1920年粤军回师广东后,孙中山重心转向军政事务,主要编辑人员相继南下。加之办刊经费紧张,杂志在第13期发行后终止 [2] [4]。存续期间与《新青年》形成南北呼应格局 [4]。
学术价值
播报编辑
现存《建设》杂志原件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主题展览中,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等共同展示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 [1] [5]。学界认为其办刊实践体现了国民党早期理论与新文化运动的复杂互动关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