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拜是中国古代周代确立的九种跪拜礼仪之一,属单次叩首行礼的仪式,其名称在《周礼》中首次被列为国家礼制。该礼仪读音为"qí bài",亦被称作"雅拜",体现古代等级制度中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作为汉字复合词,"奇"取独特之意,"拜"指双手触地的动作,两者结合形成专指特定跪拜形式的礼仪术语。'奇拜'是中国古代九拜礼仪之一,属《周礼》记载的礼仪制度。
- 拼 音
- qí bài [1]
- 别 称
- 雅拜
- 出 处
- 《周礼》
- 礼仪类型
- 单次跪拜
- 文献记载
- 清代阮元诗句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奇拜作为周代确立的九拜体系中的第七种礼仪,与稽首、顿首等共同构成《周礼·春官·大祝》记载的完整礼制框架。该体系通过不同跪拜动作区分使用场景,奇拜因仅需一次叩首而被应用于日常行礼场合。
礼仪形式
播报编辑
根据汉典等工具书记载,奇拜的具体表现为:
- 行礼者需保持跪姿,双手触地后完成单次叩首
- 属中国古代'九拜'礼仪体系之一,又称'雅拜'
这种简化仪式既符合'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又能满足士大夫阶层日常交往需求。
字源解析
播报编辑
"奇拜"由二字构成:
- "奇"为形声字,从大、可声,本义为奇异,引申为独特、非常规之意
- "拜"为会意字,从两手、从下,本义即双手触地行礼
二字组合后特指区别于常规跪拜的特殊礼仪形式,该构词法体现了古汉语单字表意的精确性。
文献佐证
播报编辑
清代学者阮元在《题夏圭长江万里卷》中写道:'削成夏圭斧,奇拜米颠笏',通过类比绘画技法与礼仪形态,印证奇拜在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度。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明确将九拜分为'三稽首、三顿首、三空首',其中奇拜被归入九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