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是唐代孙愐在开元至天宝年间编撰的声韵学专著,为陆法言《切韵》的增修本。全书共五卷195韵,较《切韵》新增去、上二声各一韵,增补42,383字及详注,内容雅俗兼收 [2] [4]。其修订完善了《切韵》的声韵体系,成为唐代科举用韵的官颁标准,并促使前代韵书渐废 [2]。孙愐版本存在开元本与天宝本的序文差异问题,清代学者通过文献考证复原其体例 [1] [3]。该书为宋代《广韵》的编撰奠定基础,在音韵学史上具有承启作用 [4]。
- 作 者
- 孙愐
- 成书时间
- 唐开元至天宝年间
- 卷 数
- 五卷
- 韵部数
- 195韵
- 性 质
- 《切韵》增修本
- 地 位
- 唐代官韵标准
编撰背景
播报编辑
孙愐原任陈州司法,后升任司马,因《切韵》存在“一字偏出,诸训皆备”等疏漏,遂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后着手改编。其以《周礼》"礼教节文,唐虞之书"为名源,更书名为《唐韵》。天宝年间完成扩充修订,通过官方推广取代沈约《四声谱》、夏侯该《四声韵略》等前代韵书 [2] [4]。
内容与结构
播报编辑
全书分平声二卷(54韵)、上声一卷(52韵)、去声一卷(57韵)、入声一卷(32韵),总计195韵。相较于《切韵》:
- 新增严韵上声“广”韵与去声“严”韵
- 注释内容标明引文出处,兼具韵书与字书功能
- 反切注音系统被清代学者视为研究中古音的重要阶梯 [3]
版本考辨
播报编辑
现存文献存在两类核心争议:
- 1.序文合体问题: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开元本序文仅存上半,王国维论证今传全序实为开元与天宝二序的拼接本 [1]
- 2.残片归属争议:俄藏敦煌写本DX.05596曾被推测为天宝本残卷,经体例比对发现其训释混杂、引书特征不符蒋斧本《唐韵》,实属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后系统
学术影响
播报编辑
在音韵学发展中体现三重价值:
- 1.体系传承: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共同奠定《广韵》206韵体系框架
- 2.规范确立:首次实现韵书由私修向官颁转变,直接服务于科举诗赋创作 [2] [4]
- 3.文献考证:清代陈澧《切韵考》通过分析孙愐反切,揭示声类排序存在“参错无次”现象,白涤洲则提出音理系统性解释 [1] [3]
流传与研究
播报编辑
原书约在中晚唐时期散佚,现存研究主要依据:
-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元和年间写本序文
- 蒋斧藏本《唐韵》残卷
- 《东斋记事》等宋人笔记的史实记载20世纪以来,敦煌吐鲁番出土残片为体例研究提供新证,但尚未发现明确属孙愐原本的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