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侄是汉语亲属称谓词汇,特指妻子兄弟(即舅父)所生的男性晚辈 [3]。根据古代"内人"(对妻子的称谓)的传统,该词汇由"内人的侄子"简缩形成 [2]。其读音标注为nèi zhí,注音符号为ㄋㄟˋ ㄓˊ [3]。
该称谓与"内甥"形成严格区分,后者专指妻子姐妹的儿子。在汉字结构上,"侄"字由"亻"部和"至"部构成,总笔画数为8画。相关称谓体系包含"内侄女"(妻子兄弟的女儿)、"内甥"(妻子姐妹的儿子)等 [1] [3]。
- 拼 音
- nèi zhí
- 注 音
- ㄋㄟˋ ㄓˊ
- 类 别
- 亲属称谓
- 部 首
- 亻(侄)
- 总笔画
- 8画(侄)
- 外文译名
- neveu(法语)
释义界定
播报编辑
作为汉语亲属称谓体系核心词汇,"内侄"明确指向妻子兄弟的男性子嗣 [2]。该定义在多个权威汉语词典中保持统一,包括汉典、海词词典及沪江在线词典等 [3]。称谓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 血缘关系源自妻子的亲兄弟
- 被指称者为男性晚辈 [3]
语源解析
播报编辑
该词汇的构成体现古代婚姻称谓文化特征:
- 1."内"字源自"内人"的旧时称谓,特指已婚男性对配偶的敬称
- 2."侄"字在古代汉语中专指兄弟之子,《说文解字》注"侄,兄之子也"
- 3.组合后形成"内人的侄子"缩略形式,后定型为固定称谓 [2-3]
字形分析
播报编辑
作为构词核心的"侄"字具有以下文字学特征:
- 部首结构:左侧为"亻"部(人部),右侧为"至"部
- 笔画顺序:按现代规范书写为8画,依次为撇、竖、横、撇折、点、横、竖、横
- 编码体系:
- 五笔输入法编码:WGCF(侄)
- 仓颉编码:OMIG(侄)
称谓对比
播报编辑
在汉语亲属称谓体系中,存在以下相关且易混淆的概念:
- 内侄女:妻子兄弟的女儿 [1] [3]
- 内甥:妻子姐妹的儿子,古代亦称"姨甥",与"内侄"形成旁系区分
- 外甥:姐妹的儿子,与"内侄"分属不同姻亲体系 [2-3]
相关词汇
播报编辑
该称谓衍生出系列相关汉语词汇:
- 内亲:泛指妻子一方的亲属 [2]
- 内兄弟:古代对妻子兄弟的统称 [3]
- 侄婿:侄女的丈夫,延伸称谓体系
- 从侄:同宗而非嫡亲的侄子
多语种对照
播报编辑
在跨语言翻译中,"内侄"的对应称谓呈现文化差异:
- 法语:neveu(广义侄子,需结合语境确认)
- 英语:无专门对应词(常表述为"wife's brother's son") [2]
使用规范
播报编辑
在当代汉语应用中需注意:
- 1.书面语中保持"内侄"标准写法,避免使用"内姪"等异体字
- 2.口语场景可根据方言差异存在"妻侄"等同义表达 [2]
- 3.法律文书中需明确使用规范称谓,与"外甥""侄子"等作严格区分 [3]
文化演变
播报编辑
该称谓的发展反映中国传统亲属制度的特征:
- 1.宗法制度:强调父系亲属的称谓区分 [3]
- 2.从夫居传统:"内"字体现以男性为中心的亲属关系建构
- 3.简缩趋势: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内侄"而非使用完整短语"内人的侄子"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