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禄为汉语名词,拼音fèng lù,指封建时代官吏定期获得的财禄收入。该词由'俸'(薪俸)与'禄'(官俸)两个形声字组合构成,最早见于《韩诗外传》等典籍。古代俸禄形式包含谷物、布帛、钱币等实物,唐代发展出'俸料'制度(俸钱+食料),明清时期则逐渐转为银两支付。在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簪裳看似梦,俸禄薄如云'等诗句生动描述了官吏阶层对俸禄的认知 [1]。
- 拼 音
- fèng lù
- 词 性
- 名词
- 出 处
- 《韩诗外传》
- 同义词
- 穀祿/谷禄
- 支付形式
- 实物/钱币/谷物
- 历史阶段
- 商周至五代
词源解析
播报编辑
'俸'字从亻(人)奉声,本义指官员按月领取的薪酬;'禄'字从礻(示)录声,原指上天赐予的福气,后特指官方授予的待遇。二字组合最早见于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形成'官吏财禄'的核心语义 [1]。五代时期出现的'俸户'制度(指定民户为官员兑换俸禄),反映了俸禄发放机制的演变。
历史演变
播报编辑
- 1.先秦时期:以封地食邑为主,如《管子·权修》记载'班禄赐予'的分等制度
- 2.汉唐时期:推行'秩石制',俸禄包含粮食、布匹等实物,唐代增设'俸料'作为补充
- 3.宋元时期:出现'俸券'(领取凭证)和'俸银'(银两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
- 4.明清变革:雍正时期推行'养廉银'制度,将部分灰色收入纳入正式俸禄体系
相关词汇
播报编辑
- 秩禄:按官阶等级发放的俸禄,《晋书》载'秩禄准旧'体现分级制度
- 纳禄:官员主动退还俸禄以示辞官意愿,《国语》有'纳禄与车服'记载
- 折腰禄:形容微薄俸禄,源自《晋书》陶潜传'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 持禄养交:指官员用俸禄维系官场关系,出自《晏子春秋》
文学例证
播报编辑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酬袁太祝长卿小湖村山居书怀见寄》中写道'幸有俸禄在,而无职役羁',展现官吏对俸禄保障作用的认知。宋代王禹偁'簪裳看似梦,俸禄薄如云'则揭示俸禄数额与官职虚实的反差。《后汉书·左雄传》'有志操者,加其俸禄'体现了古代俸禄的激励功能。
制度细节
播报编辑
- 1.计量标准:古代俸禄以谷物数量表示官阶 [1]
- 2.支付周期:宋代实行'月俸'制度,按月发放钱币与实物
- 3.附加待遇:唐代官员可凭'职田'收取地租补充俸禄
- 4.惩罚机制:明代《大明律》规定贪腐官员需追缴俸禄抵罪
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厚禄常与高官并称,形成尊官厚禄的仕途追求,《韩非子》记载有功者受重禄的奖惩逻辑 [1]。而'禄无常家'的成语(出自《韩诗外传》),则警示俸禄具有不稳定性。清代《儒林外史》通过范进中举后俸禄变化的情节,深刻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经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