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是干支纪年之一,位列六十甲子的第24位 [1]。其公历年份对应需满足特定计算规则(如年份数除以60余27),岁次范围以立春至次年立春为界。
丁亥年属土猪年,因“亥”对应生肖猪,“丁”在五行中属火但与地支组合后归为土。该年份每隔60年循环出现(如2007年、2067年)。干支历以立春为岁首,与农历正月初一起点的纪年方式在月份划分、年长等方面存在差异。
干支历起源于古代天干地支组合,属于中国传统阳历体系,以甲子为始循环记录时间,并用二十四节气划分月份。历代官方历书均沿用该体系,清代《清实录》及《红楼梦》等文献中可见其实际应用。
释义
播报编辑
干支纪年起算自二十四节气之立春,而干支纪年又是干支历的纪年方法。历代官方历书(即黄历)皆如此。民国后,皇帝年号被弃用,农历只能借用干支来纪年,其一年的范围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内,此点并无争议。而农历和干支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两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年天数等皆不同。由于民国后使用了公历,不少民众在历法知识上的欠缺,所以两者常被混淆。
来源
播报编辑
丁亥年就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个,六十甲子中共有五个猪年: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故每隔十二年有一个猪年,每隔六十年就有一个丁亥年, 比如2007〔丁亥〕、1947、1887 …… (60年一周期),下一个丁亥年是公元2067年。
详细介绍
播报编辑
丁亥来历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也被通常用做我们熟悉的十二时辰,称为十二时辰。十二时辰起源于西周年间,汉代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入定这十二个不同的名字并形象的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再后来先秦,宋都曾有过修正,但是都大体不离这一范围,最终还是以以上形式确定。同时,古人把他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 癸亥、甲子…… (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历。丁亥处于第24位。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学科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即黄历)所记载。以清朝官修史书《清实录》为例,书中的干支纪年均以立春为分割点:如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之第十七册,乾隆实录之第九册,第573页,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实录》的记载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见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更是明确地指出干支历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